3000亿市值蒸发后,赴港IPO。迈瑞医疗用什么来讲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

3000亿市值蒸发后,赴港IPO。迈瑞医疗用什么来讲

3000亿市值蒸发后赴港IPO,迈瑞医疗拿什么讲新故事?凤凰财经《公司研究院》 回归A股七年后,国内医疗器械巨头迈瑞医疗又将目光投向港股,近日正式宣布启动第三次IPO征程,拟发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若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迈瑞医疗将打造“A+H”双资本平台,完成资本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不过,这与前两份榜单的快速发展完全不同。此时迈瑞医疗正站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曾经支撑其高增长的国内市场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润均遭遇本次上市以来首次“双拒绝”。与此同时,国际业务增速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放缓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明显。 IPO前,迈瑞医疗主要高管变动、低价竞价纠纷等事件尤其牵动资本市场神经,也对市场信心构成严峻挑战。 10月22日收盘,迈瑞医疗股价报220.20元/股,总市值约2670亿元。与2021年的历史高位相比,市值蒸发了超过3000亿元。本次香港IPO将成为迈瑞医疗能否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前十强的试金石。 01影响港股市场,迈瑞医疗在全球化平台香港IPO,将是继2006年登陆纽交所、2018年回归A股后第三次上市,旨在为公司全球化战略注入新的资本动力。对于 e非常IPO,迈瑞医疗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布局。 2006年在美国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7亿美元,成为首家在美国股市上市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此举打开了国际声誉,随后通过收购DataScope等美国公司拓展了全球渠道。但由于估值等因素,迈瑞医疗的皮尼利于2016年被私有化并退市,并于2018年重返A股创业板,创下了当时最大的创业板IPO记录。图片来自网络。在面临新发展周期的今天,赴港上市被企业视为进一步推动“资本全球化”的关键一步。根据公告,本次拟发行的H股数量将不超过发行后(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总股本的10%。彭博社此前报道称IPO集资规模或不低于10亿美元,华泰证券、摩根大通有望担任承销商。本次H股发行募集资金拟用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和全球业务布局,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增加运营资金,与公司的发展目标紧密契合。在2025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制定了一个非常艰巨的目标:到2030年,迈瑞医疗跻身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前10名。到2024年,迈瑞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将达到45%,超过164亿元。迈瑞医疗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这一愿景的实现无疑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撑。迈瑞医疗在公告中直言,赴港上市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海外市场资源,同时也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向全球投资者清晰地传达其作为“世界级医疗器械公司”主张的价值。在市场拓展方面,迈瑞医疗的国际化布局已初见成效。 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39%,占整体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至50%左右,其中发展中国家市场拓展尤为显着。值得注意的是,在IPO准备的关键时期,迈瑞医疗的董事会架构也进行了调整。 2025年10月,公司宣布创始人之一程明和辞去副董事长职务。同时选举顾敏康为独立董事,调整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架构,查irman李西廷担任董事长。此举被视为公司为满足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完善“A+H”双平台运作的管理架构所做的准备。不过,2020年以来,程明和控制的联合减持共计1300万股,释放资金超过50亿元,也引起了市场的一些关注。从通过代理业务起步,到通过自主研发打破外资垄断,再到通过资本运作开拓全球市场,迈瑞医疗的每一次重大跨越都在升级资本平台。此次在香港上市,无疑是迈瑞医疗实现“全球十强企业”梦想的新跳板,标志着迈瑞医疗国际化战略从产品输出、技术合作到深度资本整合迈入新阶段。 02 集中采购压力下业绩停滞。尽管稳居“医疗医疗器械第一”,迈瑞医疗却在2025年遭遇自2018年回归A股以来的首次中期业绩“滑铁卢”。这家主营业务为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的行业巨头,正经历着医疗政策深度调整带来的阵痛。 2025年上半年,迈瑞医疗交出一份令人惊讶的牌报:营收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下降53.83%至39.22亿元,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匹配度下降至0.77,显示盈利能力初现端倪。在压力下。迈瑞医疗2025年中报截图的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国内市场营收大幅萎缩——上半年国内业务同比下滑超30%,利润占比下降至50.2%。迈瑞医疗目前面临的业绩压力,根源在于国内医疗政策环境的深刻变化。过去,迈瑞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内公立医院设备的不断扩建和升级。但当前的政策导向已经从“规模”转向“质量”和“调控”,这意味着这个市场熟悉和驱动增长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正如迈瑞医疗在解释业绩时指出,虽然医疗器械的月度招标数据将持续改善,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从公开招标到收入确认的周期期限已显着延长。 2025年上半年国内业务收入实际上反映了去年的中标衰退期,以及202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基数分布偏差的影响。因此,2025年上半年国内业务同比下降将超过30%。这一政策转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尤为严重。在“带量采购”和“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医疗器械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变为医院长期运营的“成本项目”。集中采购实际上正在给迈瑞医疗的业绩带来不小的压力,直接体现在产品价格的下降和短期利润的收缩上。例如,体外诊断(IVD)试剂在集中采购后价格下降了近20%,这无疑挤压了公司的毛利润。东方财富网截图不过,迈瑞医疗也将集中收购视为加速市场整合、提升份额的战略机遇。通过积极参与,2024年上半年生化业务梅尔卡多份额提升至17%,化学发光业务排名也提升至全国第三,并成功进入高等医院。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迈瑞医疗的海外市场成为为数不多的小领域之一。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同比增长5.39%,占比约50%,其中发展中国家保持两位数增长。不过,与去年同期18.1%的增速相比,海外市场的增长势头也明显放缓。昔日的高增长神话似乎正在让位于工业时代的真正挑战里亚尔变换。迈瑞医疗正在经历从爆发式增长到精细化运营的战略转型阵痛。 03 低价中标引发争议。在迈瑞医疗大力推动港股上市的关键时刻,一系列低价中标事件将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25年10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预算300万元的设备采购项目中,迈瑞医疗MT8000产品以1000元的价格中标。预算与中标价相差3000倍,引发广泛争议,最终导致学校暂停该项目并展开调查。据红星资本局消息,10月15日下午,红星资本局拨打了迈瑞医疗投资者热线。说卡瓦另一方声称中标价1000元并非捆绑销售。 “IVD(体外诊断)是一个打包业务,不仅有设备,还有试剂,它和只卖一台设备不一样,商业模式是这样的。”中标公告。然而,此次事件只是迈瑞医疗近年来“以价换量”市场策略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迈瑞医疗的竞购策略今年以来已多次引发关注。今年5月,在新疆县医社设备更新项目中,迈瑞医疗中标超声设备174台,售价3289.2万元。预算平均单价为70万元/套。每台实际单价不到19万元,节电率高达73%。同月,随着收购河南设备,彩超诊断设备单价低至新台币36万元,折扣超过一半预算为新台币80万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在7月福建省的一个采购项目中,迈瑞医疗分别以0.03元和0.02元的超低价中标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预算达44万元。类似案例还有收购青岛山东齐鲁医院血细胞线项目,迈瑞医疗以940元的价格以40万元的预算项目中标,以及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全自动免疫装配线项目,中标价为0.01元。这个低于常见定义的pi的背后,是医疗器械行业常见的“设备+试剂耗材”捆绑销售模式。 IVD行业目前处于低成本介入的困境。有限的市场蛋糕迫使企业采取“赔钱赚钱”的姿态来抢占份额。在很多情况下,投标报价都接近成本线。幕后其实是行业默认的盈利逻辑:检测设备是“敲门砖”,可以低价提供,也可以象征性的收费卖给医院。真正能持续赚钱的,是常年销售的独家试剂和耗材。然而,这种“以价格换规模”的策略对于行业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害己害己。短期内,公司毛利率将被直接拉低,利润差距将大幅压缩。更困难的是,长期来看,企业如果遵循这种方式,很容易引发恶性循环。最终,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将被破坏,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无从谈起。即使是像迈瑞医疗这样的行业领先企业也必须做出战略让步并使用重大技术手段。随着现有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他们通过降价“保家卫国”来稳定自己的市场份额。面对投资者对监管部门拟打击滥用低价竞价行为的质疑,迈瑞医疗近日回应称,公司一直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参与市场活动。然而,随着港股IPO的重磅攻克,这些低价事件无疑给迈瑞医疗的公司治理和声誉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