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三年后,33岁的刘灿晋升为中国人民大学教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

博士后三年后,33岁的刘灿晋升为中国人民大学教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灿(资料图)。 11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发表文章《刘灿:为微观世界的芯片“耕耘一片好田”》,介绍了刚刚入选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MIT TR35)亚太评论的33岁的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灿。文章称,“我从小就热爱物理”,刘浩坦言。 “我喜欢逻辑推演和计算,更喜欢解决复杂问题后突然得到解释的感觉。”对物理的纯粹热爱,在科研道路上坚定不移、不断重复。 2022年,完成博士后学业的苏和属于人大代表,被聘为副教授; 202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项目立项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24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一项并担任项目负责人; 2025年晋升教授。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nce子刊3篇,Nature子刊9篇……文章指出,“如果说如今广泛使用的芯片可以比作培育到极致的‘硅片之地’,那么我的工作就是寻找和培育这项研究。然而,如何将实验室指甲大小的样品转化为高质量、大面积可投入工业应用,是全世界科学家面临的共同挑战。”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团队在使用传统方法时屡屡遭遇挫折,来自于一次思维上的“逆向运动”,“既然很难让原子从‘天上’(气相)落下,那么我们能否从‘地下’(基质)中生长它们呢?”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团队兴奋不已。经过反复实验,他们最终提出了“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新方法,突破了二维材料层数和堆叠结构控制的主要瓶颈,实现了高质量二维单晶的快速可控生长,速度高达每分钟50层。 2025年9月22日,上海浦江创新论坛期间,2025年度亚太地区“35名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物”名单正式公布。刘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刊于1899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杂志和智库之一。每年,它都会从多个维度寻找致力于新兴技术创新、有望通过技术落地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从而形成TR35榜单。公开信息显示,刘某可能已毕业河北正定中学高中毕业,201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1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2年通过“博信计划”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22年加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4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一项,担任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芯片用二维材料制备及光谱学研究。近年来发表著作/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其中Science 3篇,Nature子刊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主持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北京市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获得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DM新锐青年科学家奖、十大科技新锐人物等支持和奖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由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