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为何暴涨5%?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国际油价为何暴涨5%?
供给宽松、需求疲弱的基本面主导油价中长期走势,地缘政治因素将驱动季节性波动。文字| 《财经》记者 徐培宇 研究员 黄凯茜 编辑|黄凯茜 北京时间10月23日,欧盟宣布对俄罗斯实施第19轮制裁。同日,美国财政部还公布了针对俄罗斯能源行业制裁的最新细节。受此影响,10月24日国际油价较前一交易日上涨近5%。此轮制裁宣布后,国际石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印度等俄罗斯海运原油主要买家暂停采购,转而增加从中东、非洲和北美的原油进口,推动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期货合约的现货价格和报价。 10月24日,近月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收盘分别报65.95美元/桶和61.76美元/桶。此前,全球石油市场处于供需过剩的基本环境。从今年1月的年内高点到10月20日,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超过25%。综合各石油市场和投资机构的预测,2026年布伦特油价将在52美元/桶至60美元/桶区间运行。虽然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油价下限,但市场主要观点认为,全球油价中长期走势仍将受到供给宽松、需求疲软的基本面支撑。与此同时,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仍可能在短期内放大价格波动。供给方面:产油国经济增长加快。 2025年三季度以来,国际油价持续在70美元/桶下方波动,价格中枢位于四季度年低。多家机构预计,三季度国际原油市场过剩局面加剧。其中,国际能源署(IEA)的数量最多。 IEA 10月中旬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称,2025年1月至9月,全球原油市场平均过剩量为每天1.9英里桶; 2026年的盈余预计为400万桶/日,相当于全球原油总需求的近4%,较上个月的估计(330万桶/日)大幅增加。 Rystad Energy的预测与大多数机构接近。在其10月市场报告中,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国际原油市场产量将增至290万桶/日,较此前预测增加约40万桶/日。中国石油市场分析师也持有类似观点。刘凯雷主攻油气市场模拟与定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E预测实验室撰文称,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形势加剧,库存压力持续上升。 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石油需求环比下降50万桶/日,供应环比增加70万桶/日。产量超出需求近 280 万桶/天。全球石油库存水平已超过五年平均水平,油价打压影响明显加大。原油过剩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各产油国增产。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近39%下降到2024年的略高于34%,但该组织今年的八次增产仍然是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增长的主要来源。 2025 年 10 月 5 日,OPEC+月度会议决定继续减产13.7万桶/日。这是自2025年3月以来主要OPEC国家和俄罗斯第八次宣布增产。据瑞智能源统计,2025年OPEC+产量将增加133万桶/日,增量来自沙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联酋。据IEA预测,2026年OPEC+八国将进一步增产120万桶/日。增产后,OPEC削减了产能。据IEA统计,OPEC产能已从2025年4月的逾500万桶/日减少至2025年7月的约400万桶/日。OPEC以外的扩产动力也非常重要。 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石油交易研究总监王祝伟向《财经》记者表示,到2025年,全球商品总量将增加美国、加拿大、巴西和圭亚那等四个国家的供应量将约为110万桶/日,这将超过全球需求增量约88万桶/日。同时,加上OPEC国家产量的增加,世界市场供应总量的增加是需求增加的两倍。从长远来看,有人认为国际原油市场供给面不会进一步扩大。如果油价继续下跌,全球最大产油国美国将率先减产。达拉斯联储和堪萨斯城联储的调查显示,美国页岩油盈亏平衡价格接近每桶60美元,如果价格跌至每桶50美元,90%的运营商预计产量将减少。美国石油产量出现下降迹象。据斯塔刘凯雷统计,截至今年9月下旬,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量下降至424座,比去年同期减少60台。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显示,继2025年7月创下1360万桶/日的历史纪录后,2025年至2026年间,美国石油产量预计将小幅下降,维持在1350万桶/日的水平。IEA石油工业与市场部主任托里尔·博索尼(Toril Bossoni)10月17日评论称,随着出现明显迹象,美国石油产量将在2025年至2026年期间保持在1350万桶/日的水平。供应过剩,全球石油市场可能面临崩溃 观点。再平衡的力量将来自供给侧。 OPEC+国家多次表示将继续监测和评估市场状况,并可能暂停或扭转取消减产的措施,以支持市场稳定。此外,如果对俄罗斯的压力持续或加剧,全球原油供应可能很快就会中断。需求面:中长期受新兴市场推动。短期来看,北半球的出行需求自秋冬季节以来有所下降,燃料消耗较夏季高点有所下降。即使取暖油需求反弹,也很难抵消整体消费的下降。库存的变化也证实了需求方面的疲软。 9月底以来,沙特宣布继续增产以来,海上浮动储油库存大幅增加,在途原油正逐步转为陆上库存。自10月中旬以来,中国和美国相互征收港口费,推高了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的运价。王竹伟表示,此举的效果不仅是中美两国之间,也间接推动了航运整体运价的提升。市场。在石油市场供应过剩、消费者不愿提价的背景下,一些石油出口国被迫降低离岸价以维持出货量;同时,运价上涨也增加了下游买家的获取成本,进一步削弱了母公司需求增长的预期。然而,地缘政治和炼油厂的连续性是短期支撑油价的一些因素。 10月中旬,全球炼厂季节性检修结束,复工带动原油采购量增加,给市场带来阶段性提振。同时,中东局势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反复谈判导致市场风险的存在,对地区油价起到了支撑作用。尽管短期需求因素仍在反复变化,但市场对结构性变化的中长期趋势已普遍达成共识。在其《油马IEA在2025年6月发布的《市场展望2030》中表示,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驱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十年,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是由“美国供应增长”和“中国需求增长”两大主力共同形成的。2015年至2024年,美国将贡献近90%的页岩油革命带来的全球原油供应增量;同时,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近 每天600万桶,占全球需求增量的60%。受电动汽车销量激增、液化天然气(LNG)和电动重卡普及、高铁网络快速扩张、经济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IEA预计中国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石油消费包括燃料运输(汽油、柴油和航空) 煤油)和后期原料用油LS。根据多家市场机构的判断,中国汽油和柴油需求将分别在2024年和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随着交通燃料需求接近或已经达到峰值,中国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支撑将逐渐转向化工行业。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到2040年,石油用于交通燃料的比例将从目前的约50%下降到33%,而石油用于化工原料的比例将超过交通燃料约7个百分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 IEA预测,2024年至2030年,新兴经济体的石油需求预计将增长约420万桶/日,与发达经济体的持续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亚洲市场是需求增长主引擎,印度预计新增100万桶每天的石油消耗量超过任何其他国家。预计到 2030 年,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减少约 170 万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