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老板三年后,紫光集团怎么了?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隐形老板三年后,紫光集团怎么了?
知名校团紫光集团将于2021年破产重组,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公司。其设定了“投资台积电、收购联发科”的目标,但资金链断裂。 2022年,李斌领衔的资本领衔紫光,完成重组。如今,三年过去了,但摆在李斌面前的并不都是好消息。他要翻越的山峰,是一座又一座。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股权结构图。新任联席总裁文冰将企业关系归入全能团队。太复杂了,他们打印出所有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就像看地图一样”。作为重组运营商,了解这个大型组织是第一步。在闻冰看来,紫光旗下的每家公司就像是“一串葡萄”。一级公司以下,还有二级公司和三级公司,覆盖数百家。乙但切完核心后就比较困难了。闻冰发现紫光集团旗下的实业公司并没有太多的业务协同。大型科技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是无法复制的。光是整理、整理、整理,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清华紫光集团原隶属于清华控股,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企业之一。 1988年,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1993年重组成立清华紫光集团(集团)公司。 2003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控股,紫光集团成为子公司。对于老子光来说,赵卫国就是灵魂人物。 2009年,赵卫国加入紫光集团,担任总经理。 2010年,赵卫国控股的建坤投资以2.8亿元收购紫光集团35.29%的股权,后增至49%。至此,赵卫国成为紫光集团董事长,负责实际运营。通过多次“蛇吞象”式的投资并购,业务拓展至芯片半导体、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云服务等领域,形成了紫光展锐、新华三、长江存储等行业领先企业。紫光集团总资产已从2009年的13亿元扩大到2020年6月的近3000亿元。繁荣之下,危机四伏。 2020年11月16日,紫光集团确认13亿元债券未能兑付,债务违约,资金链问题暴露。自此,多米诺骨牌效应接踵而至,过度债务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作为紫光集团第一大股东,清华控股引入专门团队开展风险化解工作。根据当时测算,截至2021年6月30日,该公司的市值紫光集团核心资产重组金额约1214.78亿元,对应计划清偿债务约1376.09亿元,并不气馁。 2021年7月,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紫光集团破产重整申请。其中之一开始了耗资 1000 亿美元的翻修工程。这一刻,李斌急了。 2021年12月10日,由李斌实际控制的智路资管和建广资管组成的财团在最后一轮竞争中击败国有浙江财团和阿里巴巴,成为紫光展锐集团管理者选定的投资者。李斌给出了一份极具诱惑力的总体方案——120万元以下的部分担保财产债权、税收债权和普通债权将以现金全额支付; 120万元以上普通赔付部分可以采用“现金+现金”三种支付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支付方式。总体而言,债务重组的偿付率预计达到95%-100%。北京一中院裁定批准重整方案后,紫光集团进入为期6个月的重整方案执行期。期间,共向1062名债权人清偿近600亿元。2022年7月,紫光集团重组 紫光集团将竣工。清华控股和北京建坤投资集团两家原股东全部退出。战略投资者“智鲁建钢财团”设立的控股平台北京智广信控股有限公司已收购紫光集团100%股权。李斌成为新任董事长。在新团队的管理下, 紫光集团重点削减有息负债,恢复企业信用,与多家银行建立“总总”合作。重组两年后,2024年,集团层面负债下降67%至400亿元以上。然而,近年来,紫光集团的一些主要公司出现了债务增加的迹象。李斌,1970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年出任中芯国际高级副总裁,此后创办了多家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公司。 ▲李斌简介,来源:新紫光集团 2022年7月13日,紫光集团重组结束之际,李斌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信。 “紫光展锐集团拥有良好的产业布局,各个实体企业也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但为什么没有发挥出优势,反而破产重组呢?”李斌很诚实。 “除了资金错配之外,还缺少两点:一是产业合作,集团内企业独立运作。没有资源共享、协调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二是产业链建设。集团子公司众多,体系庞大,但没有完整的链条布局,一些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李斌上任后,设立了三个总部——业务总部、赋能总部、管理总部。“今天的紫光集团规模很大,但业务和管理发展水平却不平等。加上财务问题和沉重的债务压力,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李斌熟悉资本运作,主导了数百亿的并购项目。2016年,李斌牵头成立了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产业联盟并担任理事长。联盟中不乏中芯国际、京东方等领军企业。▲部分安联成员介绍ce成员,来源: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产业联盟官网 该联盟以资本为主,为成员提供投融资、金融信息化建设等服务,同时推动整合并购。联盟下的两家主要资产管理公司——智路资管和建港资管——是李斌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平台。李斌将实际控制成立于2017年的智路资产管理。帕玛建光资产管理成立于2013年,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建设投资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但李斌实际控制的一家公司也是建光资产管理的股东。在广州资管的建设中,李斌的声音也不低。曾以建广资产管理董事长身份出席活动投资审查委员会。两大资产管理公司经常以联合体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支鲁建钢。近年来它们走红,被称为“各大半导体厂商的收割机”。 2017年,在支鲁建光的带领下,斥资约28亿美元收购了恩智浦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并购案,后来被闻泰科技接盘。截至2021年底,智路建光已斥资约93亿元收购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测公司日月光以及中国大陆四家封测工厂。 2021年同年,智路建光收购了全球四大半导体运营商之一的Epak,弥补国内运营商的短板。在半导体行业,支路建刚一度引起了美国的关注。 2021年,智路资管以14亿美元全面私有化收购韩国著名芯片制造商Magnachip半导体,但遭到美国阻挠后失败。 2024年12月2日,美国发布“加强版”新交通管制条例。 “实体清单”新增140家公司,其中包括建港资产管理、智路物业管理等。李斌喜欢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同事交流。 2022年初,他给融信产业联盟写了一封公开信,表示——“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与其他纯粹的企业或投资机构不同,是一种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控股技术投资和行业整合战略运营的两轮驱动模式。”在李斌看来,未来,相比于纯粹只能追求财务回报的投资机构,“我们对科技行业的理解、行业积累和投后管理强化必须更深层次,我们有能力长期扎根。”2024年底,联盟换届,李斌辞去了联盟主席职务,只担任联盟顾问的联盟主席。此后,他以紫光集团一号人物的身份出席各种活动。李斌之前的问题很多。李斌被取代后,紫光集团 集团业务分为八个主要部门。目前,“芯”和“云”产业相对主流。在“云”产业中,紫光集团最为重要,主要为客户提供信息与通信(ICT)基础设施。 IDC数据显示,2024年,清华紫光将以38.2%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校园交换机市场第一;企业级 WLAN市场份额28.5%,连续16年市场份额第一;中国服务器市场份额12.6%,排名第三;中国刀片服务器份额为54.4%,位居市场第一。不过,近两年紫光光电的营收却呈现下滑趋势。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紫光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740.58亿元、773.08亿元、790.24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的非净利润分别为17.59亿元、16.75亿元、14.56亿元,持续下降。与此同时,紫光股份的债务压力加大。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2025年6月末,紫光集团负债总额分别为362.35亿元、472.22亿元、726.99亿元。资产总额分别为740.63亿元、872.65亿元、888.14亿元、802.01亿元、973.79亿元。负债增速高于资产增速。在一个在此背景下,紫光股份加大资本运作,于今年6月3日向香港联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迈向“A+H”股上市。 60岁的余英涛,清华紫光集团掌舵人,是中国联通老将,曾任中国联通终端管理中心总经理;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2009年初,3G移动网络开始放号。于英涛曾多次代表中国联通出访美国。经过艰难的谈判,iPhone首次进入中国。 2015年8月,余英涛受赵卫国邀请加入紫光展锐集团; 2016年5月起,任控股子公司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2018年4月,出任紫光展锐董事长。余英涛是一位信徒。 2020 年,他在所有策略上都启用了人工智能。在他看来,自从人类文明走到今天,不冒险就是最大的风险。 “无所畏惧的智人徒手走出非洲草地,文明传遍蓝色大地;勇敢的万户坐着自制火箭当场牺牲,然后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李斌被换下后,并没有修复樱桃。 ▲于英涛,来源:紫光展锐集团官方微博。在“芯”产业上,紫光展锐集团主要拥有紫光展锐、紫光展锐国芯、长江存储三大公司。三者的立场不同。紫光展锐主要从事移动通信芯片等业务。是中国最大的独立手机芯片设计公司。也是全球公开市场3家5G手机芯片公司之一。知名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份额排名。排名中,紫光展锐出货量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10%,仅次于联发科、高通、苹果。 2023年6月,马道杰出任紫光展锐新任董事长。紫光集团在公告中表示,这一安排是为了加强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马道杰是天翼电信终端公司创始人、首任总经理。 2017年12月加入紫光集团后,先后担任紫光国微常务副总裁、总裁、董事长等重要职务。不过,2024年紫光展锐营收为145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紫光展锐也在加强资本运作。今年7月,紫光展锐向上海证监局申请辅导注册,拟在科创板上市。据称估值近700亿元。紫光国威的二马业务包括特种集成电路和智能安全芯片。专用集成电路产品主要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该产品配套C919商用飞行应用。紫光展锐的智能安全芯片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并逐步向汽车电子业务拓展。研发出中国第一个通过国际SOGIS CC EAL 6+安全认证的产品,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千万门的高性能芯片产品。从经营状况来看,2022年、2023年、2024年,紫光国威实现营收71.20亿元、75.65亿元、55.11亿元;非净利润减少24.62亿元、23.91亿元、9.26亿元,下降幅度较大。另一家公司长江存储也在苦苦挣扎。长江记忆,寻觅成立于2016年7月,总部位于武汉,在内存记忆体领域打响了名堂。紫光重组前,是我国打破存储芯片技术“卡脖子”的主要企业。如今,它是中国唯一一家将3D NAND商业化的供应商。 2025年,长江存储以1600亿元估值入围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具价值的新独角兽。近年来,美国政府将新华三半导体和紫光展锐集团旗下长江存储列入“实体清单”。 2024年,李斌将紫光集团更名为“新紫光集团”。看来,重新设计的新紫光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压力。但李斌明白,前面的路将是曲折的。 “我们今天的工业科技发展,是进入新时代的长征,未来必然是山高水长,艰难险阻。”胜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紫光还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