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13%,河源的“造血稻”却栽在
- 编辑:365速发登录入口 -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13%,河源的“造血稻”却栽在
来源:凤凰财经《公司研究院》 当大米成为“血液工厂”,中国生物制药史上最大胆的炒作之一终于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10月28日,武汉河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源生物,股票代码:688765)在科创板挂牌,发行价格为29.06元/股。当日开盘价飙升至88元,收盘报91.10元,较发行价上涨213.49%,市值突破300亿元。这笔资金的背后,是该公司“大米造血”的神秘故事——IPO募资约26亿元,其声称将投入产能扩张和技术研发,试图缓解血型蛋白nman的供应缺口,这一承诺能否经得起现实考验?各路横行的河源生物仍面临多重担忧:产品市场接受度可以支撑未来业绩增长;转基因安全证书尚未颁发,药用稻规模化种植合规性存疑;虽然跨境专利侵权诉讼已经结束,但反诉仍然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狂欢之后,很难说这个工业产业环节会是大丰收还是布满荆棘待解决。 01 销售能否支撑业绩?在生物医药领域,用大米“造血”的故事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河源生物实际上已经将这种想象变为现实。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致力于通过转基因大米技术平台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这项技术被寄予厚望,号称能够扭转我国长期以来在主体上被别人主导的局面人药血清白蛋白原料。 2025年7月18日,河源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RICE)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首个“大米造血”1类创新药。 8月,该药首个处方开出,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表面上看,这像是一场技术成功的狂欢节,但当你打开公司账簿时,你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利润收入分别为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净利润则分别为亏损1.44亿元、1.87亿元、1.51亿元。三年合计净亏损接近4.82亿元。河源生物招股说明书截图。研发钱烧得比赚钱还快:同期研发费用1.1亿分别为n元、1.59亿元、1.16亿元。这笔“赌博”投资导致公司账面现金大幅下降,资产负债率从18.8%攀升至43.4%。河源生物招股说明书截图。河源生物招股说明书截图。更令人担忧的是,河源生物的旗舰产品HY1001的战场似乎相当狭窄。目前,该产品已获批用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单一适应症,预计该适应症患者数量将从2017年的71.3万人减少至2030年的49.2万人,市场空间持续萎缩。相比之下,由血浆衍生的传统产品涵盖了十多种适应症。如果想分享这些市场并不容易。招股书还表示,公司面临HY1001销售可能低于预期的风险,且国内尚有两款重组人白蛋白药物在研。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未来市场竞争将加剧。公司未来能否进入医保目录也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了河源生物对未来kita的预测。在2023年7月首轮询价回复中,河源生物预计HY1001上市后一年(2026年)可实现营收5.33亿元,2030年可实现营收21.94亿元,2026年至2030年五年总营收可达72.55亿元。然而,在仅仅两个月后的第二轮询价回复中,这些数字就悄然下调:2026年为4.44亿元,2030年为15.67亿元,五年累计收缩近18亿元。最终版招股说明书(登记稿)中,部分预测数据神秘消失,这不禁让人对其业绩预期的可信度打上问号。ns。虽然拿到了科创板的入场券,但真正的考验才开始。此次成功上榜,为河源生物带来26亿元融资,暂时规避了资金压力。不过,如果HY1001上市后的销量不能辜负预期,持续融资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02 安全合规监管拉锯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长期盈利之外,河源生物还必须面对种植数千公顷稻田的现实问题。这家公司试图用水稻种植替代传统的血浆提取,但其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却停留在最原始的环节——种植。表面上看,这是一次非凡的跨界创新:将人白蛋白基因引入水稻,让水稻变成了“生物工厂”。它具有成本优势,而且一旦实现规模化生产,植物源重组血清白蛋白的生产成本可大大降低。然而,这个美好蓝图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规模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合规疑虑。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转基因生物在商业化种植前必须经过试验研究、中间检测、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五个阶段,并最终取得安全证书。河源生物科技尚未获得安全证书。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来自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业化基地的河源生物,按照河源生物的逻辑,“药用、工业用转基因大米”并不属于传统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因此工业化种植不需要安全认证。农业部的证明。但农业农村部明确否认了这一说法,称所有在生产和应用阶段种植的转基因植物都必须取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截至2025年6月-7月,河源生物转基因水稻实际种植面积达9000多公顷,超过批准生产性试验面积5180公顷。根据公司规划,2027年种植面积将扩大至3.5万公顷,满足年产120吨白蛋白的原料需求。为满足未来130吨/年的总产能,公司需要种植面积约8万公顷。这种大规模种植与缺乏合规证书之间的矛盾就像悬在河源生物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条例》第四十四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未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生产完成后,将责令停止生产和应用,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虽然罚款金额看似不高,但“责令停止生产和应用”的处罚意味着原料供应链可能会断裂。这场监管拉锯战暴露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药用转基因植物尚无具体的管理规定,仅有201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实验转基因植物安全控制办法》。河源生物在招股书中多次指出“药用和工业用转基因大米的监管规定有待完善”。农业农村部也表示正在准备编制相关管理指南,这或意味着监管政策专门针对创新技术的针对性将不断完善。事实上,转基因大米获得安全证书并不容易。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截至2009年,湖北省仅有两种转基因水稻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数量低于已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这也意味着生物技术安全应用前景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尽管面临这些挑战,Grainbio 似乎仍在推进其种植计划。这种“首测”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化进程,但也让公司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03 跨国专利诉讼隐忧重重,一拍即合持续近五年的跨太平洋拉锯战至今仍未受到影响。美国Ventria Bioscience公司此前指控河源生物侵犯其利用大米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核心技术的专利权。这场官司引发了对其核心技术独立性的质疑。这一误会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和源生物实际控制人杨代昌的职业经历。 1999年3月至2005年4月,杨代昌在美国Ventria Bioscience公司担任项目负责人、实验室/科学主任、高级科学家。 Ventria的核心技术ExpressTec是一项基于水稻的专利技术,可用于生产重组蛋白,广泛应用于新生物疗法、新疫苗、细胞疗法、基因疗法以及细胞培养基和酶的开发。正是这段经历为长达数年的专利纠纷铺平了道路。两党之间。 2020年12月,Ventria正式出击,以河源生物的产品侵犯美国专利号10,618,951和8,609,416(目前无效)的部分权利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337调查申请,并于次年2月向堪萨斯州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2022年9月,ITC做出337调查结论决定,对河源生物未经授权的侵权产品发布有限排除令。最终决定,重组人白蛋白产品(药用辅料)中聚合物含量(包括二聚体和聚合物)低于2%的重组人白蛋白产品(药用辅料)不得在美国销售。聚合物含量至少2%的重组人相册产品(药用辅料、科研试剂)不构成侵权。然而,这场法律游戏逐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2024年3月,河源生物向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反诉Ventria Bioscience开发、生产、销售重组人白蛋白产品侵犯多项美国专利,并要求支付利润损失、赔偿、利息和维权费用。 Ventria还于今年8月向美国堪萨斯地方法院提交了文件,驳回了对河源生物的专利侵权索赔。招股书显示,337调查最终结果出炉后,河源生物调整了产品质量标准,对美出口已恢复至2023年启动337调查前的水平。无论反诉最终结果如何,旷日持久的诉讼战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过去,为了回应海外诉讼,河源生物三年来积累了巨额律师费。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专业服务费用分别高达4141万元、1949万元、1006万元、817万元,三年半时间覆盖7913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因应诉纠纷产生的参考费和律师费。的专利。对于尚未盈利且预算现金流紧张的公司来说,这笔成本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河源生物的全球化之路注定是一场充满法律战和技术战的艰辛征程。参考文献:《河源生物两轮应对营收预测相差约18亿》,经济参考消息《河源生物招股书称“水稻造血”不需要转基因安全证书》,《农业部:需要》,经济观察报rver《河源生物亏损5亿涨35亿 专利纠纷融资35亿亏损5亿涨3.5亿比尔观察家3.造血“待批”,产业资本
